灵活的组织架构
各类组织和机构都在寻求实现灵活性(反应迅速并保持稳定)的良方,终极目标在于对新形势做出迅速反应,同时通过正念训练等方式,来保持员工的敏捷性。
其他国家或地区
工作场所的变化与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大部分人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工作场所度过。作为提高生活质量服务的全球领军企业,索迪斯提炼了不同行业、不同年代和不同国家的重要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描绘出全球工作场所的全景图。
这份全新的《2017年全球工作场所趋势报告》,详细阐述了影响全球雇员和雇主的最关键因素。报告显示,连通性、创新性和不确定性将改写工作场所的规则;下一代职场人的工作风格将取决于自身个性、包容性及技术素养;此外,预计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将与人类共同工作。全球雇主可借助于此报告,深入洞察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助力取得成功。
以下为索迪斯总结出的工作场所十大未来趋势,并对与中国最为密切相关的三大趋势——联合办公工作场所的兴起、新一代机器人、健康3.0——进行了深度解析。
各类组织和机构都在寻求实现灵活性(反应迅速并保持稳定)的良方,终极目标在于对新形势做出迅速反应,同时通过正念训练等方式,来保持员工的敏捷性。
“创新”,如今逐渐由一个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各类组织一直在寻求建立能让员工因跨界互动而产生新创意的环境。而消费者已经对创新习以为常了,大家都对此感到理所应当。
然而对雇主来说,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雇主们绝不能认为创新是理所当然的,从而心安理得地“消费”创新。如果他们希望能保持领先而不是被竞争对手超越,那雇主们应该“创造创新”。我们不能只是眼睁睁看着:别人是怎么想到这些点子的?雇主们必须搞明白,自己要如何做到、如何找到一种神奇的法则,让他们和他们的雇员也能“凭空”迸发出创意。
当然,任何一个有尊严的组织都不会考虑使用“魔术”。他们希望能从类似《哈佛商业评论》这样的杂志或是创新管理课程中,获得合理的、被证实有效的方法、流程和工具。然而,除了对系统和流程的信心,组织的管理者们仍对一个缺失的元素怀有挥之不去的信念——天才创意的火花。这也许并不是指一个天才的人,而是当所有正确元素集合时,所发生的难以预料的神奇反应。这包含着一系列的“跨界”元素,比如跨文化、跨学科,以及最重要的——跨领域交流。
当人们在格子间工作时,一切好像都停滞了下来。与同类人一起工作、分享同样的观点带来的是群体思维。每个人都想着要与其他人一致,所以新点子和拥有异想的人会因为可能引起混乱而被大家抵制。
历史经验和个人经历都证明着,在格子间工作存在弊端,跨领域交流恰能直观地唤起丰富多彩的创造感受。当拥有不同技能、不同背景的人们互动时,绝佳的创意和创新的解决方法将不断地涌现。
为了降低单独工作的风险,雇主们需要保证工作场所和工作流程都能鼓励员工同更广范围的人群交流,不管是与组织内部其他分支的人员、集团内部其他层面的人员、亦或是来自外部的人员。
对雇主来说,仅仅为偶然的互动创造一些条件,就希望能激发创意,这还远远不够。雇主们必须鼓励跨领域交流的理念和方式:对其他人的陌生想法保持好奇心、耐心聆听、横向的思维方式以及相信任何人都能够创新的信念。
无论是在新兴经济体,还是在发达国家,劳动力流动数量都在剧增,且规模巨大。这一趋势将通过评估技能需求、人才效用、地理位置效益和有效的文化整合,为组织和机构带来展示包容性领导力的新机遇。
如今,现代科技正呈指数地快速增长着。机器人激增、流程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代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当我们着眼于此,我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已经变成了未知数。
关于工作场所在未来如何演变,各种对立观点一直争论不休。各类组织希望工人们可以接受机器人同事,能联手机器人一起提升生产力,并解放部分员工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中。而另一方面,部分焦虑的员工则担忧机器将会取代他们的工作,令人工成为过去时。这两种派别的观点都有充分的论据。
仅拥有低端技能和学历较低的人可能面临着更大的风险:来自世界银行2016年的一份研究表示,在发展中国家,大约三分之二的工作面临着被自动化技术所取代的危险。然而,来自麦肯锡全球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都将被取代,目前人力从事的职业中,大约不超过45%将被自动化。从这个角度看,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已经准备好取代一部分工作,从小时工到企业高管,人人都必须做好同机器人一起工作的准备。
这是否意味着某些工作将会大量减少?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将再次看到这一幕的发生——即使不能说是必然的,也是很有可能的。当前的技术发展浪潮将大幅满足工作岗位需求,并解放人类,为人类从事更高级的工作带来可能性。
很多机器人需要训练有素的管理者,这要求人们能胜任更高薪水的STEM类职位(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和Mathematics数学)。越来越多的自动化不仅让人类能从事更好的工作,也把工人从“坏的”工作中拯救出来,比如那些无聊的、甚至危险的工作。很多机器人的设计就是为了接替人类从事危险或者重复性的任务,让雇员能享受更安全、更有意义的工作。
机器人的世界将持续演变,但是某些任务和角色将仍然是人类的专属。人们对包括机器人在内的各种科技的接受程度都越来越高,这无疑将带来进步。但是这些好处的代价是什么?在索迪斯2015年的生活质量大会上,索迪斯CEO米歇尔•朗德尔(Michel LANDEL)提醒我们,人类不断进步的最终目标,应是保留人类活动存在的意义,并为人类带来更大的利益。新技术理应为人们彼此关怀带来新的机遇——它们应该是融合的引擎,而这种进步应该以尊重基本原则为出发点,推动人性化发展,而不是去人性化。
随着大趋势的发展,企业正在就机器人如何与人类联合工作而不断试验。科技并不会完全夺走人类的工作,而是补充并提升人类的能力,为全新的工作和工作方式带来更多可能性。
机器并不会夺走全部工作,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近期,美国一项全新的机器人技术指南指出,即便在这个机器人迅猛发展的年代,过去数年中,制造业仍新增了600,000个工作岗位。能享受到机器人协助的将不仅仅限于大型工业,纽约的奶牛场、德国的物流公司、明尼苏达的注塑加工公司等各类中小型企业都在部署机器人,以弥补劳力短缺,并提升生产力。
所有的组织都必须应对自动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科技对劳动力带来的挑战,并帮助自己的雇员接受全新的机器人同事。在工作场所中慎重接受机器人,并恰如其分地运用科技手段,将为业务带来优势。相比于大规模地缩减人员,雇主们应当肩负起培训和提升雇员的责任,将工人们重新培训,让他们能胜任全新的、完全不同的岗位。
随着人类寿命和工作时间的增加,员工推动着公司重新思考传统分级培训学习的方式。各年龄段的员工将相互传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推动一种全新的个人发展文化。
哪个品牌能够独领风骚?个人品牌正在迈向新阶段,具备了强大的渗透力;而雇主期待了解其潜在风险,并希望利用员工个人品牌的力量维护公司利益。
从物理空间和技术运用,到虚拟职场和配套设施,为员工提供优异的工作环境体验是实现身心愉悦的关键。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呼吁各组织机构相互合作,并与政府携手,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行。企业阐释和调整自身行为的方式不仅将影响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还将影响渴望积极变革的员工需求。(“可持续性”作为流行语,在联合国拟定的所有重要目标中的地位都在上升。)
我们为何需要更加深入了解千禧一代的劳动者?了解Y一代/千禧一代(1983年到1995年间出生的人)和更年轻的Z一代(95后出生的人)的工作特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工作场所的未来。
我们原本了解的职场健康内容如今已然不足为道——雇主们现已将员工健康幸福的各个方面都纳入了考量范围,他们正在关注完全、整合的方法与途径。
工作曾被视为一种社会契约——“我来工作,老板付我薪水”。这种契约为员工和雇主都带来了一种持续性和安全感。然而,现今的员工们正在寻求一种全新的、升级的雇员价值主张,包括对个人健康幸福的全面关注。雇员们越来越在意雇主是否能孕育健康的文化、优化建筑环境并提供助力健康的设施、项目和政策。随着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日渐模糊,员工们希望他们所在的工作场所不是压力的来源,而是健康的“目的地”,能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工作场合最常见的各式福利大礼包,如今已经没什么效果了,这也同样助力了员工期望的转变。在美国,能接触到健康项目的雇员中,只有40%表示这些项目能真正提升他们的健康状况,将近三分之一的人从不参与这些项目,大约10%的人甚至不知道有健康项目的存在。随着慢性疾病带来的负担越来越重,商业机构不得不正面应对劳动力的健康状况。疾病管理项目能节省员工在医疗方面的开销,而雇员们如今也越来越期望获得提升健康的方式。全新的健康幸福管理方式为雇员和雇主们都能带来好处,而雇主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员工幸福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联。
企业自上而下的文化转变是当今工作场所幸福感的关键,因为一家企业的核心文化将定义它的健康幸福战略。雇主们希望将企业搭建成健康的“目的地”,他们深知设施、政策和项目都将贡献于幸福文化的建设。以一些企业为例,Google的工作场所设施包括驻场医生、理疗师、脊椎指压治疗师和按摩师;Facebook则在福利体系中加入了超长的育儿假期;Patagonia则在企业内部提供单车、排球场和瑜伽课。
很多机构都力求成为健康“目的地”,从而助力雇员获得健康幸福。然而,在全球范围内,语境会略有不同。在欧洲,特别是斯堪的纳维亚,衡量工作对雇员健康的影响是源远流长的传统。瑞典已经在实验强制性的六小时工作制。
然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是另外一番境况(实际上,全球只有大约9%的雇员能接触到工作场所中的健康项目)。换句话说,在一个国家成功的模式未必能同样适用于另一个国家。
人生中有约30%的时间在工作,那么将健康融合于工作场所的确会积极地影响到个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而很多组织已经更进一步,力求把他们的工作场所变为雇员健康的“目的地”。这意味着工作内容和工作场所都将随之变化,从而真正提升健康水平,同时提升生活质量的各个维度。雇员们越来越想获得、甚至要求某些特定的工作环境,因为他们懂得工作能够并且应该助益到个人健康,而不是损害它。